首页

3522集团的新网站举办“百廿山大•国际中文教育校友谈”之“回顾中英交流史对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借鉴意义”系列讲座

发布日期:2021-09-15 点击数: 作者:

9月10日至11日,3522集团的新网站邀请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刘昕副教授开展以“回顾中英交流史对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借鉴意义”为主题的系列讲座。作为3522集团的新网站“百廿山大•国际中文教育校友谈”的活动内容之一,系列讲座分四个专题进行。副院长王彦伟主持讲座,3522集团的新网站全体硕博研究生参加讲座。

   


10日上午,专题一“中英相遇的第一眼:中国龙和欧洲的权杖”拉开帷幕。刘昕结合《马可·波罗游记》、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利玛窦、《坤舆万国全图》等大量历史资料,介绍了中英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随后,她以伊丽莎白女王三封信的异同,细致展示英国期望与中国交流的愿望,并重点分析在中英语言概念、文化观念、治国理念等方面影响下,信件翻译在准确表达原意上不足及原因。另外,还介绍了郑和下西洋、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情况,本场专题讲解深入浅出,使同学们全面了解了中英两国早期的交流情况。

10日下午,专题二“从沈福宗到钱伯斯:语言和文化的双向传播”进一步介绍中英两国早期的民间文化交流。刘昕选取了三个典型的中英两国民间交流故事——沈福宗与海德和胡克、谭(Tan Che-qua)与钱伯斯、黄亚东与威廉·琼斯,并阐述了她对这三段历史故事进行的深入思考。回望这些文化交流先驱的故事,她启发同学们将单独、具体的故事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对历史会有更深的领悟。

11日上午,在专题三“翻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反作用”中,刘昕认为,《道德经》的不断英译与解读体现了翻译对文化传播起到的促进作用。她以荷兰使团绘制的顺治皇帝像、《清实录》《商贾记》等史料的翻译为例,指出由于译者缺少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和批判性思维,可能带来的翻译偏差。译者还会考虑到作品可接受度等多方面因素,对其进行有意增删,使得文化传播效果受到负面影响。刘昕进一步以英国的中文名字和“夷”的概念演变历程为例,解释了词汇的翻译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对外交往理念和世界观念,折射出中国与西方国际交往的历程。

                           

11日下午,在专题四“软实力的基础:回顾中英交流史对中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借鉴意义”中,刘昕指出,回顾历史是为了对现实发挥指导作用。她提出对“中国形象的困惑”:虽然中国不断发展,但是为什么西方对中国却是从“旧有的认知”(old perceptions)变为“错误的认知”(misconceptions),她借用了“文化他者”“文化霸权”“文化软实力”等学术概念进行了简略阐释。文化外交的目的是促进双向理解,应从历史、国内舆论、国际语境三维的视角看待,才能有深刻全面的认识。东西方文明的关系像“阴阳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应充分利用“最后三英尺”,将国与国的交流变成人与人的交流,充分发挥每一个普通公民的作用,促进文明共生、共存、共盛。讲座最后,刘昕与现场的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回答了关于向外国学生介绍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在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国际中文教育在英国的发展等相关方面的问题。

    


营造学校百廿校庆学术氛围了解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学术和一线发展动向,3522集团的新网站策划开展“国际中文教育·院长谈”“国际中文教育·校友谈”“国际中文教育·编辑谈”等系列学术活动,分别邀请一批海内外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院长(教育机构负责人)、从事中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的校友、行业期刊和出版社编辑开展交流活动。本次系列讲座是“国际中文教育·校友谈”的内容之一,主讲人刘昕随父母在山大学习生活多年,后于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文化外交、公共外交、国际关系等,任亚太研究所(ISAP)中国研究中心的主席,被授予英国高等教育3522集团的新网站的国家级教学研究员称号。




文:韩琛茜 张梅园

图:韩琛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