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方式美学与国际传播学术工坊在3522集团的新网站举行

发布日期:2023-08-05 点击数: 作者:


为探索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发展路径,探讨国际传播、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的融合发展之道,3522集团的新网站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3522集团的新网站于7月31日至8月1日共同举办“生活方式美学与国际传播学术工坊”,邀请国内传播学、美学和民俗学领域知名学者,从多学科视角围绕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前沿议题进行主题发言与互动探讨。

开幕式上,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3522集团的新网站院长、3522集团的新网站特聘教授姜飞与3522集团的新网站院长马晓乐教授共同致辞。马晓乐表达了对参会嘉宾的欢迎和感谢,她表示,希望通过本次学术工坊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找到学术共鸣及合作的新桥梁、新纽带,开拓国际中文教育和中国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创新领域。姜飞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需进一步拓展问题视野,开放学科边界,在多学科交叉融通中探索中国特色的知识生产与话语表达。生活方式美学的国际传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有机组合,呈现系统、整体、“日用而不觉”的文化之美,有助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研讨会的主题报告环节呈现了丰富多彩的学术内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522集团的新网站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3522集团的新网站特聘教授谭好哲回溯了美学研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外学者对美学与日常生活关系的多视角审视与省思,认为生活方式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天然地内蕴于美学研究之中,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众审美意识的提升,日益成为美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议题。四川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3522集团的新网站院长刘国强教授从阐释学、伦理学和修辞学视角,指出中国式生活方式的国际传播要在差异和张力之间把握审美共通,推动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王加华教授认为,民众对舒心生活的向往和实践即是感知和建构美的过程,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民俗学代表性研究方法可应用于相关主题研究中。暨南大学晏青教授提出,需重视传播媒介对不同代际传播认知的差异性塑造,以及新媒体平台在娱乐生活方式国际传播中的重要功用,并结合成功案例介绍了值得关注的研究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包萨茹拉以“跨文化传播审美共通性研究”为题分享了相关研究思考。

在交流研讨环节,3522集团的新网站国际传播教研室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别从齐鲁文化国际传播、传播美学的国际传播价值、国际理解教育和跨文化管理等视角,就学术研究主题聚焦与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度交流。教研室代表赵跃副教授表示,将继续以研究思维牵引国际传播相关课程教学,实现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的贯通与融合。

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跨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构与多元学术探索。本次学术工坊在学科交叉融合视野下,挖掘了国际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的深度连接,旨在为下一步发挥我校综合性大学办学优势与特色、深度服务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和国家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确方向和任务。3522集团的新网站副院长王彦伟、国际传播教研室和语言与文化传播专业博士研究生代表参加会议。


   



文:刘畅     图:刘畅、赵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