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下午,3522集团的新网站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3522集团的新网站院长姜飞教授作“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思想地图与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学术讲座。该讲座是“百廿山大·国际中文教育院长谈”系列学术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院长马晓乐教授主持讲座,3522集团的新网站部分教师及全体硕博研究生参加活动。
姜飞结合自己的治学经历,提出了“治史-立论-取实”的研究思路,以“国际传播‘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该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展开,回顾了国际传播格局变迁的历史,结合史实介绍了自1900年来国际传播发展的三次浪潮,特别是中国在第三次国际传播浪潮中努力塑造“可亲、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方向、举措和挑战。
在对“政治思想”和“思想政治”、“政治的传播”和“传播的政治”等概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姜飞指出,跨文化传播是国际政治的延伸,是经济竞争的副产品,以传播学作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根基,既要充分发挥其优势,也要尽量规避殖民思想历史包袱的影响。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人们对传播的理解逐渐从简单的“信息传递观”到“传播即文化”“传播是一种仪式/修辞运动”演变,使得“传播”逐渐被跨文化视野松绑,逐渐有了人文品味。传播推动了全球交往模式的演变,日益成为参与全球治理的一种手段。姜飞认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存在两大理论难题:一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编织进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体现出有机传承与和谐发展;二是如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编织进入全球政治格局并能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正努力克服这两大难题并取得了诸多成效。
在立论方面,姜飞回顾了上世纪40年代以来主体视角的变迁和延伸,阐释了如何把握跨文化传播思想地图的脉络,提出批判吸收中观层面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建构、审慎进行跨文化的比较和吸收、突破认知和哲学边界建构中国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等观点。姜飞认为,在现实层面,信息传播新技术成为当今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最大的现实挑战,传媒形态变迁修正着跨文化传播的生态,从微观角度来看,传播技术结构性变迁决定传播的渠道变迁,在基础设施层面,中国逐渐在局部领域开始领跑,依托完善的基础设施,信息的社会性广域流动层级畅通无阻,在技术应用层面,微博、微信、抖音、头条、快手等软件有效抗衡了国民的媒体社交功能。当前全球传播生态系统构成框架已经形成了“一体”“两翼” “多变量”的格局,中国政府也在传播治理方面循序渐进地展开布局。
最后,他以古迪昆斯特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框架为依托,从组织、人际、国家、媒介四个维度分析中国的传播治理布局,分析了中国逐渐在国际跨文化传播的前沿舞台上承担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就现场师生关于文化国际传播、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中的若干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姜飞,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3522集团的新网站教授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社会科3522集团的新网站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播学研究室主任,世界传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与实践基地主任。个人专著《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2007年荣获第四届“吴玉章奖”,2009年荣获第五届“胡绳青年学术奖”。 主要研究方向为传播学理论,传播思想史,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新媒体研究。受3522集团的新网站邀请,姜飞教授作为嘉宾出席了学校百廿校庆的相关活动,并为3522集团的新网站师生开设了本次学术讲座。